这是我看过的邵艺辉导演的第二部片子,第一部是《爱情神话》,当时是在电视上,当文艺片看的。比较有特色的点在于,剧中大量的场景对白用上海话来演绎。《爱情神话》看过两遍,剧情是非常熟悉的,现在回忆起来,脑子里还有画面和声音。这是让我比较投入进去,也比较喜欢的一部片子。当时导演还是位新人、女性导演,电影的各方面都挺让人满意的。到了这部《好东西》上映,那自然会想看的。

《好东西》

《好东西》是跟相亲对象去看的,因为我是属于体验派的,电影什么的很容易看进去。就跟《蛟龙行动》一样,我是觉得蛮紧张刺激的,尤其是水下救援另一艘潜艇的时候。吹口哨确实比较意外,但被网上的专业人士喷的一无是处,跟我的感觉是相悖的。

看完之后会有一点点的失落吧,感觉好像没有那么的惊艳。当时就想写篇文章吐槽的,但脑子里还是乱乱的,看个电影手都没牵到,与之纠结于电影好不好看,不如多在意些相亲对象的感受。现在已经尘埃落定,可以拿出来再说一下。

与上一部《爱情神话》相比,女性角色数量没有相差多少,但是叙事中心视角从一个中年失意的上海大叔,转为中年失业的单身妈妈。男女演员和上一部一样,都很舒服,也很安心。剧情也没有那么绕,或者复杂。就是讲了三个女人,中年单身妈妈、青年不着调的女歌手和正在上学但努力成长的小孩。所谓,三个女人一场戏,就是这样了。

因为以女性为中心视角,并且男性在里面充当的是辅助(舔狗)的角色,什么为你结扎之类的,所以一些网评戏称为“小妞电影”。不懂,网上搜了一下,哦哦,原来这就是小妞电影。之前的《失恋三十三天》也是,难怪我觉得整体的叙事视角有点奇怪,男主角是 gay 类的角色,完全不像正常看到的电影啊,或者电视剧里的男女主都有,不一定有爱情,但角色上会比较平衡。

百度百科里介绍内地第一部小妞电影是《非常完美》,女主叫“苏菲”...记得看过另一部非常系列的《非常幸运》,看了简介,果然是一个系列,一样的套路。香港的小妞电影演员有郑秀文、杨千嬅、张柏芝等,对应的电影里,看过的有《龙凤斗》《花好月圆》《河东狮吼》。这样单独拎出来,印象就比较深了。百度百科的定义:一种电影类型,小妞电影又叫女性电影,是指那些剧情比较轻松浪漫,多半以女性角色为核心,男性退居配角的爱情电影。

然后有争议的地方,就会有反击。有人就说,那正常的叙事视角都是“大叔电影”。得承认,大部分电影里女性角色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背景板,是花瓶,甚至会有一些女性身体部位的特写,被骂为“男凝视角”。如果非要分类,《007》算是典型的“大叔电影”了,里面女主一部换一个。但我感觉这只是剧情的填充需要,有些电影没有这样的女性角色也没有问题,比如《蛟龙行动》,主要是看剧情结构上是否需要男性,或者女性角色罢了。

就跟于正拍的电视剧都是所谓”大女主“系列,主视角也放在女主身上,感觉电影也是一样的,可以“大女主”,也可以“大男主”。有点像爽文小说,侧重于主体视角叙事,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配角。类似于付航脱口秀 passion 里的演说概念:“舔狗的世界里,舔狗才是主角。对不起,你杀青了!”虽然这话有点“中二”,有点阿Q精神,但确实很有激情不是嘛。

回到电影本身,离婚单身妈妈会受到歧视,差的原生家庭导致新生代的自卑、颓废,小孩的世界里充满了攀比,做记者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,这挺真实的。这是把三个比较有典型的对象列出来,再揉一下,搓一下,打造出一个“和谐”家庭。单身妈妈被塑造成女“强人“的形象,替代了正常家庭中的男性,可以保护你赶走流氓,可以维修各种家用电器,也可以洗衣做饭拖地,就是一个全能妈妈。在面对“成年小孩“和还在成长中的小孩,都能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引导,而不是厌弃对方的颓废,或者打着”为你好“的招牌”绑架“对方的生活。小孩怎么打鼓?就像小孩一样打鼓。不够优秀怎么办?做自己就好。怯场怎么办?也可以下次再上。

作为一个离异妈妈,抽烟,喝酒,睡男人,站在女性视角,这很酷。这是“魔都”背景下的,生活的压力大,自由度也高,可以理解,也可能是导演和编剧的艺术化创作。如果把这些东西反过来,放到男性身上,这不就是上一部的《爱情神话》嘛!乖乖,导演真的是可以的,离异单身生活这么有看点的吗,还是说在人为的编织冲突点呢?